茯茶被很多人误理解为“茯苓茶”,其实并不是,关于“茯茶”的由来,是因为茯茶的制作工艺中有一个“发酵”的工艺,在没有现代化的工厂和烘房之前,茯茶的发酵过程只能靠自然环境。只有在每年夏天最热的三伏天的时候才够足够的条件让茯茶发酵,所以之前茯茶也叫“伏茶”。茯茶又称“边销茶”茶叶之一种。民族地区特需商品。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一地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以后用谐音“茯”代替“附”,便出现了“茯茶”。相引至今。
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中最具特色的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
茯茶属于黑茶类。
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中特色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按照形制分
茯砖:是散茯经过高温汽蒸压成砖型的砖茶。在明清后期因茯茶贸易量加大和制作工艺的提升,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将散茯茶制成茯砖茶。
散茯:是指在制茶过程中没有经过“压制”的散装茯茶,在明清以前制作的茯茶以散茯为主,现在比较少见(都是买砖茶)。
按照成品品质划分
外形:统一要求砖面平整,棱角分明,厚薄一致,发花普遍茂盛。特茯砖面为黑褐色,普茯砖面为黄褐色。
内质:统一要求香气纯正,汤色橙黄。特茯滋味醇和;普茯滋味纯和,无涩味。
按照产地划分
安化茯砖茶:茯砖茶在问世之初,使用湖南所产的黑毛茶,运往陕西泾阳筑制茯砖。在新中国成立后,考虑二次运输等问题,在安化建厂制作茯砖茶。湖南安化砖茶厂(现白沙溪茶厂)从1943年到1953年经过十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在安化试制成功,制成湖南第一块茯砖茶。
咸阳(泾阳)茯砖茶:原产于陕西泾阳县。2013年“泾阳茯砖茶”被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陕西省泾阳县为“中国茯茶之源”。
茯砖茶,属黑茶、也称发酵茶始祖。据史书记载第一块茯砖茶诞生于陕西咸阳泾阳县,湖南茯茶泰斗施兆鹏先生为陕西咸阳茯砖茶题字“茯茶之源”。
制作茯砖茶最早原料来自陕西、四川,由于后期消费需求猛增,陕西、四川原料以无法满足加工需求,才引进湖南的黑毛茶作为茯砖茶的原料。
目前生产的茯砖茶,分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目,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作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三级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级黑毛茶占5-- 10%,其他茶占50%。
扩展资料
黑茶种类介绍
1、花砖茶
加工方法是用安化境内优质黑毛茶作原料。“花砖”的名称由来,一是由卷形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它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花砖”历史上叫“花卷”,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故又称“千两茶”。
2、黑砖茶
因用黑毛茶作原料,色泽黑润,成品块状如砖,故名。现湖南白沙溪茶厂也有生产。其原料选自安化、桃江、益阳、汉寿、宁乡等县茶厂生产的优质黑毛茶。从70年代初对以往费工耗时的繁复工序进行了改革,按原来面茶、里茶的比例一次拼好、一次压制成型,白沙溪于1939年试产黑茶砖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茯砖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砖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