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市卖的茶叶是什么茶(什么茶叶好喝)

日本料理和韩国料理用的茶是大麦茶。

大麦茶是中国、日本、韩国等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清凉饮料,把大麦炒制成焦黄,食用前,只需要用热水冲泡就可浸出浓郁的香茶。大麦茶是将大麦炒制后再经过沸煮而得,有一股浓浓麦香,喝大麦茶能开胃,助消化,有减肥的作用。

茶味甘美清香,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清热解毒。大麦茶不含茶碱,咖啡因,单宁等,不刺激神经,不影响睡眠,不污染茶具,不污染牙齿。

民间流传

中国

麦茶在国内,尤其是北方并不是稀罕的东西,我国北方盛产大麦,麦茶更多的是就地取材而诞生的。青海东部农业区,大麦是地里唯一盛产的农作物,于是,就地取材,用炒熟的大麦粒压碾成麦碴后就熬成了麦茶,茶汤呈现的是黑褐色,闻着是类似咖啡茶的清香。

日本

据说,1587年的日本桃山文化时代,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丰臣秀吉,同时也完成了日本的茶道,并创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北野大茶道会。当时与会者大多献茶叶,也有的用炒焦的米、麦来代替,于是,诞生了麦茶、玄米茶等用粮食炒制的茶类。

韩国

朝鲜半岛历史上属于农耕文明,多山。地理上因气候和风土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种植,进而普及了水稻的种植。此后,谷物成为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并逐步发展起来。正是由于韩国地理位置和气侯的原因,其饮食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烹调虽多以烧烤为主,但口味十分讨韩国人的喜爱。为了达到开胃去油腻的目的,取材广泛制作简单风味独特的大麦茶就占据了韩国料理桌上了饮料位置。

1、玉露:作为日本茶中最高级的茶品,据说一百棵茶树里也有可能找不出一棵来生产玉露,可见对茶树要求之高。

2、抹茶:抹茶的栽培方式跟玉露一样,同样需要在茶芽生长期间将茶树遮盖起来,以防叶绿素流失,增加茶叶的滋味。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蒸汽杀青后直接烘干,再以石臼碾磨成微小细腻的粉末。

3、煎茶:是日本人最常喝的绿茶,采自茶树顶端的鲜嫩茶芽。

4、番茶:番茶用的是茶芽以下,叶子较大的部分。此外,除了春天采摘的新叶外,夏秋收采的所有茶叶,不论是茶芽还是较大的叶子,都只能叫做番茶。

5、粉茶:粉茶是制作煎茶时所剩余的茶叶碎,比起煎茶来,因为已经成粉末状,故而能更快地出味,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泡出味道浓郁的绿茶,但香气略微逊色于完整的茶叶。

6、焙茶:又叫烘焙茶,番茶用大火炒,直至香味散发出来,这是唯一用火炒的日本绿茶。

7、玄米茶:将糙米在锅中炒至足香,混入番茶或煎茶中,就是玄米茶了。

中国茶先行

日本最初开发出来的罐装茶饮料是乌龙茶,日本著名的饮料公司伊藤园与三得利陆续开发了罐装乌龙茶饮料——这是1981年的事。

值得关注的是,乌龙茶饮料比日本茶饮料开发得更早。罐装日本茶饮料是1985年开始销售的。日本茶一直都是日本人身边离不开的茶,而当时对日本人来说中国茶是不太熟悉的茶。从二战结束到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期间两国正式交流中断,日本人也几乎没有了解中国现状(包括文化在内)的机会。在邦交正常化之后,日本人开始逐渐了解到现代中国的情况,接触到许多现代中国的东西。在这种状况下,1973年,日本掀起了第一次乌龙茶热潮。但是,这股热潮不久就降温了。

在日本的超市、便利店里,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罐装茶饮料,包括塑料瓶饮料在内。现在这些已成为日本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东西,观察一下在街上走来走去的那些人,很多男女老幼都带着罐装茶饮料上街。他们渴了就喝这种罐装茶饮料来解渴。这种饮料携带方便,价钱又比较合理,因此在日本愈来愈吸引人了。那么这种茶饮料何时开始在日本销售的呢?

然而,1979年,当时日本很受欢迎的女子两人歌星组合,有一次说“我们喝乌龙茶来减肥”,这句话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对乌龙茶的认识提高了。从此之后,乌龙茶罐装饮料上市了,不久又开始流行兑乌龙茶的威士忌酒或烧酒,这样乌龙茶饮料逐渐受日本人欢迎了。

那么日本人平常喝的日本茶饮料怎么开发得比较晚呢?日本人一直认为,茶是在家里用茶器冲泡茶叶来喝的,因此观念上或味道上人们难以接受喝罐装茶饮料,并且他们觉得拿出钱来买这种饮料是很浪费的。但是,人们面对乌龙茶罐装饮料的到来,原有的看法被打破,觉得“喝罐装茶饮料也不赖啊”。我认为这是乌龙茶所做出的贡献。

当时,大部分人没能喝到用茶叶现场冲泡的乌龙茶,并不知道其中味道。然而,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当时日本国民都在热烈欢迎的气氛中,想要吸收中国的东西,其中一个就是乌龙茶。但是,日本人难以得到乌龙茶的原叶,并且不知如何冲泡才好。在这种情况下,罐装乌龙茶饮料正好上市了。人们一拿钱就容易得到这饮料,可以尝到中国茶的味道。同时他们也发现了罐装茶饮料既方便、味道也还可以。

无论中国茶还是日本茶,本来都是用茶叶冲泡喝的。但用茶叶冲泡时需要专门茶器,比较麻烦,而且喝完后的清理也令人感到繁琐。正好,乌龙茶饮料的发明让他们认识了罐装饮料的方便性等好处。由此之后,人们渐渐接受罐装茶饮料了。

随后日本茶饮料也开始开发,并于1985年开始销售。据说,开发日本茶饮料非常困难,因为日本茶汤加热杀菌后就会变成褐色,导致外观不漂亮,而且加热杀菌中常发生令人感到不快的味儿。他们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解决这种问题。上市之后,日本茶饮料并不畅销,因为人们还是不习惯于日本茶罐装饮料独特的味道。

后来随着追求健康的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茶中的种种化学成分对身体有好处,就开始感兴趣了。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在家里不怎么冲泡茶,一喝用钱就很容易买到的罐装饮料,他们开始习惯于这种方便省事的饮用方式,再加上1993年混合茶也陆续上市了,它们不仅有茶水还有薏米等对身体健康的原料一起混合的茶。这时罐装饮料是以塑料瓶为主,若喝不完一盖儿,也不必担心漏茶水,而且携带也方便。就这样,罐装茶饮料,尤其是塑料瓶饮料在日本普及起来了。

日本茶后来居上

随着罐装茶饮料的普及,茶叶的流通量有什么变化呢?茶饮料界里有称为“饮料化比率”的概念,描述茶消费量中罐装饮料占的比率,分析这个饮料化比率,我们就知道人们喝的茶是用茶叶冲泡的还是买罐装饮料的,还有茶叶的消费量的增减。据统计,乌龙茶饮料化比率的推移如下:1999年50.2%,2000年49.5%,2001年55.2%,2002年56.8%,之后大概保持在50%左右。另一方面,2003年,红茶30%,绿茶14.9%。

从以上数字来看,乌龙茶饮料化比率相当高。这意味着人们喝乌龙茶时一半是喝罐装饮料。反过来说,用茶叶冲泡喝的机会比其他的茶少得多。这也许是目前在日本人之间还没普及中国茶茶叶吧!还可以说,乌龙茶在日本人中还没达到人人都喜欢的程度。

有人指出他们喝乌龙茶罐装饮料主要的理由是解渴。有趣的事实是,2003年七八月,受冷夏的影响,乌龙茶罐装饮料的销售量减少了,而绿茶、红茶饮料却没怎么减少。这意味着,在茶饮料中许多人优先选择自己喝惯的日本茶或红茶,最后选择乌龙茶,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好像主要为了解渴而喝乌龙茶。

因此,饮料公司也想出办法开发多种中国茶饮料。例如,2002年,中国绿茶罐装饮料上市了。然而,这些饮料不久几乎不见了,是不是不太适合日本人的口味呢?2007年,大红袍罐装饮料出现;2008年,老丛水仙与武夷肉桂的饮料竟然也出现了。这些大红袍以其高档性成了话题,其价格真的令人吓一跳。同年还销售了白茶、荔枝乌龙、香槟乌龙等个性强的茶饮料。

另外,鉴于健康意识的提高,在对身体有益处(主要是减肥)的口号之下,高含量乌龙茶茶多酚饮料也上市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茉莉花茶、铁观音等各种茶也出现了。看来,现在市场上多种多样的罐装茶饮料真是丰富多了。

我今年回日本时,通过逛超市观察到那里销售的罐装茶饮料中一半为日本茶饮料,其次是红茶或混合茶,包括乌龙茶在内的中国茶占到了少数地位。在便利店里,这种状况却不太一样。有些便利店里也销售在超市里没看到的饮料,种类比超市丰富多彩。这是因为,超市顾客的对象主要是以家庭主妇为主的各年龄段家庭阶层。他们喝茶,很多人一般用茶叶冲泡喝,偶尔买罐装茶饮料喝。他们的饮料化比率可能低一些。

与此相反,方便店顾客的对象主要是年轻人或单身上班族。他们生活节奏快,图方便省事,他们的饮料化比率好像比较高。方便店为满足他们的需求,店里饮料的种类也要准备得比较齐全。

有些人担心在市场上增加了罐装茶饮料,导致茶叶消费量的减少。但是也有另外的看法,罐装茶饮料越增加,需要的茶原料也越增加。另外从来不怎么喝茶的人开始喝罐装茶饮料之后,也许会逐渐对茶本身开始感兴趣。若是这样喜欢茶的人多起来,对从事茶业的人士而言,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总之,罐装茶饮料是日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