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是其和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化合物,而使之漂白。但此物质不稳定,所以受热或长时间后易恢复原来的颜色,是暂时漂白。而氯气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是永久漂白,是不可逆的。
1、氯气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原因:被生成的HClO漂白)。
2、SO2通入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原因:被SO2漂白,但加热已褪色的溶液,溶液能重新恢复原色)。
3、等摩尔Cl₂、SO₂同时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褪色。原因:Cl₂、SO₂恰好完全反应,结果没有了漂白性物质存在:
Cl₂+SO₂+2H₂O=2HCl+H₂SO₄
扩展资料:
物理性质
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或共用一个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共价键)。
分子结构:氯分子为双原子分子,分子式Cl₂。
状态
常温常压下为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的气体。
密度
氯气密度是空气密度的2.5倍,标况下ρ=3.21kg/m³。
易液化
熔沸点较低,常温常压下,熔点为-101.00℃,沸点-34.05℃,常温下把氯气加压至600~700kPa或在常压下冷却到-34℃都可以使其变成液氯,液氯是一种油状的液体,其与氯气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溶解性
可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例如:四氯化碳)难溶于饱和食盐水。1体积水在常温下可溶解2体积氯气,形成黄绿色氯水,密度为 3.170g/L,比空气密度大。
自然分布
自然界中游离状态的氯存在于大气层中,不过此时的氯气受紫外线经常会分解成两个氯原子(自由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单质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氯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氧化硫
氯气和硫这样反应:2s+cl2==s2cl2。
将干燥的氯气通入熔化的硫,主要生成二氯化二硫。二氯化二硫可做硫、碘和某些有机化合物及金属化合物的溶剂,也可做橡胶硫化剂。
二氯化二硫为无色有强烈臭味的液体;熔点-80℃,沸点135.6℃,密度1.678克/厘米3;加热至300℃以上时分解为硫和氯。它易水解:
2s2cl2+2h2o─→so2+4hcl+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