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
衢州经济总量在浙江排名倒数第三,仅比丽水、舟山高一点人均GDP只比丽水高,排倒数第二人均收入也只能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总的来说,衢州的经济目前在浙江还算是不发达地区。
衢州经济概况:
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157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51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651.12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835.88亿元,增长8.2%。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2.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4.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4.2%,金融业增加值增长9.6%,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0.5%。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5:41.4:53.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1047元,合8849美元,比上年增长6.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71087元,合10305美元,比上年增长5.9%。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全国GDP核算制度规定,2018年全市GDP修订为1457.0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修订为5.6:43.3:51.1。
第一产业:
201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8.42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7%。
201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86881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7928公顷,油料播种面积31678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0519公顷,果用瓜种植面积5888公顷。
2019年粮食总产量54.04万吨,比上年增长1.2%。油料产量6.14万吨,增长15.5%,其中油菜籽产量5.46万吨,增长16.2%。蔬菜产量113.76万吨,增长1.7%。食用菌产量9.3万吨,下降18.5%。果用瓜产量17.57万吨,下降0.4%。茶叶产量8425吨,下降5.3%。水果产量77.20万吨,下降2.4%,其中柑橘产量51.52万吨,下降3.3%。
全年肉类总产量18.19万吨,比上年下降2.2%,其中猪肉13.72万吨,下降2.3%。全年生猪出栏165.41万头,下降6.3%。家禽出栏3481.90万只,增长3.1%;禽蛋产量4.37万吨,增长14.7%。蜂蜜产量1.70万吨,增长20.8%;蜂皇浆产量80.25吨,增长9.3%。牛奶产量2710吨,增长28.9%。水产品产量7.20万吨,增长3.7%。
2019年开展省级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村30个,建制村已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新增符合“四分四定”标准的分类村177个,累计达1112个,占建制村总数75%。完成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43个,其中重点村7个、一般村36个;建设实施第五批、第六批项目共91个,其中重点村12个、一般村79个;建设实施第七批重点村5个。
2019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特色精品村18个,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3个。农家乐特色村193个,特色点(各类农庄、山庄、渔庄)247个,经营农户3055户,直接从业人员12893人,接待游客5412.11万人次,全年营业收入30.78亿元。
2019年“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6.91万人,其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2.35万人。
第二产业:
2019年全市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991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311家;大中型企业110家。
201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28.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产值1788.20亿元,增长2.2%,其中:重工业1314.66亿元,增长1.4%;轻工业473.54亿元,增长4.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8%,私营企业增长7.9%;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1.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4.2%。17个传统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754.48亿元,增长2.7%,产销率98.11%,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出口交货值136.07亿元,下降6.9%。
2019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化工行业实现产值336.58亿元,下降4.7%;机械行业32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黑色金属冶压业220.73亿元,下降1.0%;造纸行业181.31亿元,增长6.0%;电力生产供应业172.48亿元,增长8.7%;建材行业128.00亿元,增长16.8%;有色金属冶压业75.48亿元,下降21.5%;木材加工业43.25亿元,增长4.6%;饮料制造业37.63亿元,增长8.7%;农副食品加工业34.24亿元,增长3.9%;通信设备制造业30.13亿元,增长17.4%;纺织业30.02亿元,下降10.9%;食品制造业21.82亿元,增长0.4%。
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71.04亿元,下降8.6%,其中利润124.12亿元,下降8.4%。分行业看,化工行业实现利润31.82亿元,下降19.2%;建材行业22.34亿元,增长6.9%;机械行业14.78亿元,增长6.7%;造纸行业12.59亿元,增长41.0%;饮料行业8.51亿元,增长23.8%;黑色金属冶压业5.00亿元,下降68.0%;农副食品加工业4.09亿元,增长12.4%;有色金属冶炼业3.47亿元,下降47.7%;食品制造业3.33亿元,增长29.2%。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中,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3%、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究)开发费用增长25.4%。
2019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3%。全市建筑业企业383家,其中:具有一级资质企业33家,二级资质企业101家。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373.6亿元,超亿元产值的企业74家。[5]
浦江在金华地区的经济处于中后位置,经济总量强于武义、磐安,位次在义乌、永康、东阳、市本级两区、兰溪之后。自然环境不错,主要离杭州、绍兴近,交通便捷。
下面是一些介绍:
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总面积900平方公里,人口37万。浙赣铁路、两条省道(杭金公路、蒋义线)和即将动工的沪昆高速公路过境,义乌民航机场设在浦义交界处,县内公路四通八达,供电、通信设施齐全,具有发展经济的广阔前景。浦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0亿元,按可以价计算,五年来年均递增19.15%;财政总收入达1.1亿元,年均递增18.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3亿元;平均递增30.92%;外贸出口交货值达12.9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097元,年均递增25.77%;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6013元,年均递增23.26%。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上升到全省中等水平。到目前止,全县企业集团发展到14家,产值超千万元企业达37家。第三产业发展加快,1997年第三产业产值达5.4亿元,比1992年增长3.7倍。9家企业先后获自营进出口权。外向型经济比重跃居全市各县(市)之首。交通条件明显改善,供电、通信业突飞猛进。1996年继东阳、义乌后实现“乡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县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浦江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接轨义乌,全面开放,兴工强县”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了县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五年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任务。镇镇公路黑白化”。邮电通信业在浙西南地区率先实现了“村村电话程控化”。
浦江有“水晶之都”、“挂锁之城”、“绗缝家纺名城”之誉。工业产业众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装、针织、水晶、制锁、绗缝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其中水晶、挂锁分别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品集散地,花边绗缝为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之一。全县拥有各类民营工业企业3600多家,工业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到330多家,出口产品企业300余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60多家。
浦江还是远近闻名的“毓秀之区”、“休闲之地”。境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古迹有“江南第一家”、“上山文化”等,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仙华山和近年新开发的白石湾、神丽峡等,“文化游、农家乐、休闲游”旅游品牌名声在外,每年来浦旅游人数达80多万人次。与之相配套,我们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培育了花卉苗木、高山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主导产业,拥有12个千亩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桃形李、“浦江春毫”名茶为国优产品,“保鲜豆腐皮”、“竹叶薰腿”驰名中外。按照“精品城、工业化、生态型”发展定位,全力打造适宜人居住城市,2004年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19.6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48%。
金华市各县市产的茶叶有:
1.兰溪市:产著名的绿茶“兰溪毛尖”
2.义乌市:以“义乌贡茶”和“义乌白毫银针”而闻名
3.永康市:主要产“永乐龙井”、“永康碧螺春”及“永康黄山毛峰”
4.磐安县:产“磐安白毫猴魁”、“磐安龙井”、“磐安水仙”等
5.开化县:以“开化白茶”和“开化黄牛茶”出名
6.浦江县:产“浦江铁观音”、“浦江翠螺春”等
7.东阳市:以“东阳黄山毛峰”和“东阳六安瓜片”为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