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叶末釉的特点:
黄堡窑茶叶末釉的胎色土黄,胎质较粗,有颗粒状的小料与针隙,器外大多施釉不到底,为半釉。器物腹下和底足露胎,最早的茶叶末釉器型较少,有瓶,尊,洗,炉等,大多为实用器,有的仿青铜器式样,但工艺精细,造型古朴,与清代茶叶末釉有明显差别。
到了清代,在雍正时已有烧制,其颜色发绿,乾隆时色闪黄,有的釉面很平静,有的有棕眼,圈足呈黑褐色。足边一般都有因施釉厚而刮削留下的极细微的锯齿纹痕迹。
茶叶末釉性质: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
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茶业重心南移
宋代贡焙从顾渚改为建安,主要是为保证清明前能送到京城,以赶上皇室的清明郊祭并赐享国戚近臣,而宜兴、长兴的茶树因气温较低而发芽推迟,很难保证在清明前贡到汴京。欧阳修有诗句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正说明建茶萌发时间很早。
建茶作为贡物,最早是从五代闽和南唐时开始的,而且很有地方特色。根据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腊茶之贡。……始罢阳羡茶。"因而可以说,贡焙南迁,宋朝罢顾渚紫笋改贡建安、腊面茶,是宋朝沿承南唐的旧制,是一个历史过程。
随着贡焙的南迁,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叶生产明显发展了起来。《太平寰宇记》中对南方产茶的记载要比唐朝详细和丰富。其"江南东道"一节中记载:"福州土产茶,南剑州土产茶,有六般白乳、金字、蜡面、骨子、山挺、银字;建州土产茶,……出茶"。
这些记载,比陆羽《茶经》中有关南国产茶的资料要详细得多。这正反映了由于气候转寒,促使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茶叶形式有片茶、散茶、花茶。
1、片茶,因蒸压成一片片的,故称片茶;又因茶表面涂有一层蜡而又叫腊面茶和腊茶。亦称“团茶”、“饼茶”、“团饼茶”,是唐、宋时的团状或饼状茶叶。
2、散茶在被压制前的形状是散乱开的、一片一片的茶叶,其实本质上就是和绿茶那样相似的大叶种的晒青茶一般。散茶可以直接拿出冲泡不需要用茶刀分解,在散茶中也是有等级之分的,通常等级越高的的散茶芽头越高、原料的质地就越细腻。
3、花茶不属于六大茶类,是一种再加工茶,通常是由草本植物的花卉、叶子或者果实为基本原料,再利用茶叶易吸附其他气味的特性,通常将茶叶与鲜花放在一起闷制,让茶叶充分吸收花香后,再剔除掉干花,制作出成品的花茶,花茶比较显著的特征便是有着很浓郁的花香气息。
宋代饮茶方式
宋代是以点茶和斗茶为特色的品饮方式,宋代点茶和斗茶的品饮方式相对应,在品饮中讲求色、香、味、形俱全,饮茶需要一系列能充分发挥茶叶特质的器具,宋代的茶具也随着发展而发展。每种茶都有自己相对应的茶具。
在北宋初期不是以饮用煎茶为主,但方法已较煎茶有所简化,如碾茶之前的灸茶,已不如唐代那么强调,主张视茶而行。以后,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
宋代的点茶法较之唐代有所发展。宋代“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别的竹丝子帚)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
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宋代为评比茶的品质,兴起“斗茶”之风,当时在闽北一带最为盛行。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生动描写了当时斗茶的盛况是“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同时,斗茶也促进了饮茶方式的日益完善。为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宋代对茶具的选用更讲究。唐人推崇越窑青瓷茶碗,而宋人崇尚黑釉建茶盏,如斗茶盏(碗口内壁有水痕线)。由于黑釉建盏适宜斗茶,因此受到斗茶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