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酵程度不同
半发酵是在制作过程中将茶叶中的叶绿素破坏,并使之发酵程度有20%至70%,比如铁观音、武夷茶等就属于半发酵茶;全发酵是发酵程度100%的茶叶;而后发酵茶在加工后期会经过渥堆的后发酵处理,得到的成品茶在保存过程中还有一个微发酵的过程。
二、颜色不同
半发酵茶叶子呈现“绿叶红镶边”的特殊美感,茶汤比较清亮;全发酵茶干茶红褐,茶汤红亮,把泡过的红茶叶底摊开,也会发现叶片全部发红;后发酵茶汤的颜色比红茶更深,呈现棕红色,泡开的茶底是黑褐色的。
三、适用人群不同
半发酵茶中因发酵不完全,含有物质较多,对肠胃功能较差的人和失眠者,不宜多喝;全发酵茶和后发酵茶相对人群就较广一些,但是因为两者茶渍较重,喝后最好刷牙。
黑茶是“后发酵茶”的总称,因色黑而得名。据《中国茶经》,普洱、六堡、湖南黑茶等六大品种均属黑茶,代表品种是普洱。本届茶博会所称“受宠”的黑茶,主要是指益阳的湘黑茶。湘黑茶只是黑茶其中一种,品质总体上不及普洱。
乌龙的情况复杂一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乌龙指青茶,是“半发酵茶”的总称,包括我们熟知的铁观音、单枞、水仙、大红袍,所以铁观音也可称乌龙;狭义的乌龙是指青茶里的特有品种,产自安溪,就是茶楼里常喝的那种。台湾也产乌龙,俗称冻顶,档次较高,食肆里不易看到。
中国茶的品种甚多,茶名的个性化是茶文化的特有现象,但大类上的划分是很清晰的。以发酵工艺为划分标准,茶分七类———
黑茶:后发酵茶,如普洱、六堡茶、四川边茶等。普洱中自然转熟的为“生普”,堆闷催熟的为“熟普”。
红茶:全发酵茶,分工夫红茶(祁红、滇红、宁红等)、小种红茶和红碎茶。
青茶:半发酵茶,又称乌龙茶,品种甚多,可简分为闽北乌龙(如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闽南乌龙(包括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等)、台湾乌龙(冻顶、包种)。
白茶:微发酵茶,分白芽茶和白叶茶,如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
黄茶:轻发酵后加以闷黄,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茶、广东大叶青。
绿茶:不发酵茶,又以炒、晒、烘、蒸之不同而分四类,常见如龙井、毛峰、碧螺春、瓜片。
再加工茶:以成茶紧压或窨花形成,大致有紧压茶(如砖茶、圆茶)、花茶和果味茶三类。
后发酵是利用微生物来加速茶叶转化的一个过程,后发酵特指黑茶,而黑茶包含的具体茶品有安化黑茶(茯茶、千两茶、黑砖茶、三尖)、广西六堡茶、陕西茯茶、湖北青砖茶、四川藏茶(边茶)、安徽古黟黑茶(安茶)、云南黑茶(普洱茶)等。
黑茶属于外源微生物发酵,除了叶子本身的酶促反应,外界的微生物也帮助其发酵。刘仲华教授表示,在英文中红茶制作工艺的描述是“oxidation”,即氧化,黑茶才是真正的发酵“ferment”。
渥堆发酵是黑茶制作的独特工艺。渥堆的过程其实就是发酵的过程,黑毛茶堆紧压实,上洒水,在一定的湿热控制下,促进茶叶内酶的作用,同时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促进茶叶发生转化。
渥堆的过程其实就是发酵的过程。
黑毛茶堆紧压实,上洒水,在一定的湿热控制下,促进茶叶内酶的作用,同时加上微生物的活动,促进茶叶发生转化。在堆心温度达到70摄氏度的时候,要进行翻堆,使温度均匀,这样反复多次。
当一切都恰到好处,微生物的自身代谢,再加上它们分泌的胞外酶,就能分解许多茶叶里的茶多酚、多糖、原果胶、萜烯类、蛋白质等物质,从而形成黑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激发出黑茶卓越的保健功能。
而除了渥堆发酵之外,黑茶还有独有的二次发酵,也就是所谓的后发酵,这才是黑茶真正的杀手锏。
实验证明,酵母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酶类,有助于人体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二次发酵,其营养价值可见一斑。
黑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被紧压成砖型或者饼型,然后走上漫长的茶路。在这条漫长的路上,茶叶一般保存在通风,一定的湿度和温度的环境里,再经过几年的自然发酵,就可以拿出来品尝了,这个过程就叫作二次发酵,也称为后发酵。
正因为有了这个步骤,黑茶没有保质期,越陈越香,属性也更加温和,汤色也更加浓厚。